生活在自然界的动物之间,常常出现一些独特而有趣的养育行为。在此,我们观察到包括狮子、海豚、狗、慈鲷甚至杜鹃鸟在内的不同物种之间,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养育关系。
非洲桑布鲁保护区的母狮卡穆尼亚克便是典型例子。按理说,狮子是羚羊的天敌,但卡穆尼亚克却在偶遇一只羚羊幼崽后拒绝将其捕杀,反而呵护备至。她不仅赶走了其他狩猎者,还允许幼崽的母亲继续喂奶。尽管卡穆尼亚克为此日渐消瘦,甚至忍饥挨饿,但她依然坚持照顾小羚羊。惋惜的是,最终一只雄狮趁她疲惫之际猎杀了幼崽。然而,这并未改变卡穆尼亚克的行为,她随后多次重复这一“收养”行为。
2011年,在葡萄牙的亚速尔群岛附近,一群抹香鲸收留了一头脊柱畸形的宽吻海豚。尽管抹香鲸通常很少与其他物种交往,这群抹香鲸却与这只受伤的海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。研究人员推测,这只海豚可能因畸形导致行动迟缓而被同伴遗弃,却因缘际会下融入了这群抹香鲸的生活中。
在巴西,一位驯狗师发现了一窝失去母亲的小负鼠,于是他的狗普拉蒂尼亚被赋予了“临时母亲”的角色。这只狗不仅为小负鼠提供食物和温暖,还时常让它们挂在自己身上,陪伴它们探索世界。
非洲南部坦噶尼喀湖中的慈鲷则使用了一种策略性养育方式。它们有意“收养”周围的小鱼,而当捕食者来袭时,这些鱼会充当慈鲷的亲生宝宝的保护盾。慈鲷的这种行为别有用心,旨在利用“养子”来保全自己的后代。
这些独特的养育行为引发思考:为什么动物会跨物种收养后代?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动物的“父母欲望”有关。有时,物种之间的差异被繁殖期的激素分泌所抹去;有些动物甚至还没发展出识别自己后代的能力,因此容易成为其他种类的养父母。
